《利剑·玫瑰》:迪丽热巴饰演打拐办主任,“大花们”要在现实主义中再绽放 -

来源:人气:444更新:2025-08-15 12:34:27

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大女主”角色已突破传统古偶剧的颜值定位,正朝着更具人格魅力与进取精神的独立女性形象进化。迪丽热巴等演员在这一转型浪潮中持续发力,其主演的聚焦打拐题材的刑侦剧《利剑·玫瑰》于7月28日登陆央视八套黄金时段及腾讯视频、爱奇艺双平台联播。该剧由李晋瑞执导、慧东编剧,开播首日即斩获全国黄金档视听大数据冠军,腾讯视频热度值突破26000,台网双线表现亮眼。然而作为迪丽热巴现实主义题材转型的第二部作品,该剧在豆瓣评分与网络口碑方面呈现出显著的两极分化。目前豆瓣尚未公布正式评分,但已累积12万7千条短评,这一数字远超同期热播剧《凡人修仙传》《扫毒风暴》的2万条及《以法之名》的5万条。平台方提示:"本剧评论存在异常情况,正在处理中,随机展示部分短评,请谨慎参考。"

撇开外界争议,《利剑·玫瑰》在类型剧创作与题材创新层面展现出独特价值。作为首部深入聚焦打拐题材的刑侦剧,该作品成功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创作空白。剧中主人公邓妍初入打拐办便直面复杂的犯罪网络与人性深渊:从以"帮妹妹买卫生巾"为幌子诱骗少女下迷药,到祠堂内封存的尸体、贩卖女儿的"渣爹案",以及令人震惊的全村围攻警察事件,这些情节均源自真实社会案件的改编创作。虽然故事并非对现实事件的完全复刻,但核心案件的架构设计通过提炼与重构现实案例,呈现出高度的真实感。无论是犯罪链条的复杂性还原,还是受害家庭在困境中挣扎求生的刻画,都深刻反映了现实中的惨痛经历,为观众呈现了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叙事。

《利剑·玫瑰》通过人性视角解剖案件背后的个体命运,使叙事空间超越单纯法理探讨,在展现社会现实的同时注入深刻的人道主义思考。作品敢于直面复杂的社会议题,摒弃粉饰太平的惯性表达,以清醒的批判态度将刑侦题材从浅层娱乐中解放,彰显出创作者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知。该剧由《破冰行动》《冰雨火》的副导演李晋瑞执导,延续了其与傅东育导演的创作默契。在《利剑·玫瑰》中,既能感受到与前作相似的镜头氛围营造功力,也能看到对反派角色心理层次的细腻刻画,剧作质感可圈可点。然而作为一部体量庞大的长剧,若想真正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单靠扎实的制作水准尚显不足。故事主线的吸引力成为关键,该剧对此的表现仅处于及格线。迪丽热巴饰演的邓妍因儿时挚友被拐经历,形成投身打拐事业的深层动因,但剧情在第一集即安排其意外卷入案件,这一设定既影响了收网计划,又为其后续担任打拐办主任埋下冲突伏笔,导致曾作为卧底的常锐(金世佳饰)对其产生职业质疑。全剧构建了双线叙事框架:一条是邓妍为弥补过往创伤而决心打击拐卖犯罪的自我救赎之路,另一条则是其与常锐等能力各异的同仁在工作理念碰撞中逐步达成共识的团队成长线。这两条矛盾主线贯穿多个单元案件,通过情感共振与情节交织形成多线并行的叙事网络。

案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逐渐形成复杂的犯罪网络,从零散的街头拐卖案件到有组织的犯罪集团,《利剑·玫瑰》通过邓妍与团队的追查逐步揭开更深层的阴谋。剧情中,瘸哥的真实身份、警局内部的叛徒以及表哥是否涉案等谜团成为推动叙事的关键悬念,最终与邓妍少年时期玩伴被拐的往事形成情感与案件的双重联结,完成整体叙事闭环。这种主线牵引单元案件的刑侦模式虽具传统框架,但要在其中展现新意实属不易。然而,《利剑·玫瑰》在情节严谨度和人物塑造上并未达到理想效果,部分细节瑕疵影响观感。例如配音与角色嘴型不同步的问题导致代入感减弱,而主角团队突破困境的过程有时显得节奏过快,宛如剧本按下了“快进”键。在人物塑造方面,剧情过度强调主角间的冲突与分歧,尤其开篇邓妍作为经验丰富的刑警却陷入小女孩诱拐至胡同的桥段,引发观众争议;金世佳饰演的常锐常因情绪失控而显得人设扁平。相比之下,阿如那塑造的反派“白板”以及群像配角更具层次感,展现出不落俗套的叙事张力。

《利剑·玫瑰》并非毫无瑕疵的完美之作,其在艺术表达与现实描摹间的平衡难题仍显突出。然而评价现实主义作品的价值,不应拘泥于零缺点的理想标准,而应关注其是否具备直面社会复杂性的勇气,是否塑造出扎根生活土壤的立体人物,以及是否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该剧通过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为当下的刑侦剧创作开拓了更具深度与责任感的新路径。在创新叙事与社会价值、娱乐属性与现实关怀之间,创作者需找到连接观众情感与时代精神的纽带,从这一维度出发,《利剑·玫瑰》仍基本完成了其创作使命。

杨幂曾在电影《宝贝儿》中以素颜出演残疾护工角色,借助南京方言与雀斑妆容成功颠覆形象,展现了极强的敬业精神。在谍战剧《哈尔滨1944》中,她挑战饰演女特务头子,堪称大胆突破。不过这两部作品的反响并未达到预期。随后,她参演刘家成执导的年代剧《生万物》,首次尝试塑造农村妇女形象,其表现效果仍需观众进一步检验。

相较于其他两位演员,迪丽热巴近期参与的两个新角色均设定在司法体系中,作品呈现效果良好。这体现了演员通过主旋律题材实现流量与社会责任的结合,将明星效应转化为公益影响力的努力。然而,此类题材也容易在社交媒体及豆瓣等平台上引发粉丝间的激烈讨论,形成舆论争议。

对于中生代顶流而言,职业发展的规划始终伴随着不小的压力。若继续沿用偶像剧的叙事模式,过往的"少女感"标签可能逐渐演变为转型的瓶颈,令她们陷入"扮嫩"与"扮老"的微妙平衡困境,拓展戏路成为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受众审美和文化语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新时代的影视创作中,"大女主"角色已突破单纯颜值的定义,更需要呈现出具有独立人格魅力与进取精神的女性形象。显然,这些演员们正积极朝着这一方向探索与突破。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