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206更新:2025-08-15 18:03:07
7月21日,相关部门对部分抗战题材微短剧进行暂停播出处理,指出其存在人物形象塑造失衡、剧情片面追求戏剧性效果等问题,导致观众产生“神剧”观感,客观上削弱了对抗战历史的正确认知和尊重。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作品呈现何种荒诞或夸张的表象,其本质都是对历史严肃性的消解,更是对观众思考能力的放逐。
如前段时间被人民日报点名并下架的“一胎生99子”桥段;烂俗的“百亿霸总放着商业帝国不管,天天围着女主跪舔”剧情;以及特种兵身手不如小混混、科学家解决世纪难题像过家家等情节……这些正是当下短剧中最令人爱恨交织的“降智”名场面。明知剧情狗血、角色智商堪忧,手指却不由自主地滑向“下一集”——这几乎成了所有短剧观众的通病。作为以“短平快”迅速占领内容市场的宠儿,短剧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智商危机”。撰文|韩夏白 编辑|知恩 01/有人能管管短剧吗?这种刻意迎合低智审美的创作方式,实在有辱观众的智商。研究短剧现象,绕不开这些令人尴尬的剧情设计。最近反复观看各类短剧,逐渐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感到一丝痛心。例如《天崩开局,小作精一不小心作成甜宠》这部作品,在第一集医学院论文开题答辩场景中,女主研究员竟宣称:我研究的选题是《如何把痔疮揪出来搓成兔尾巴》。
此类"雷人台词"堪称短剧"审丑经济"与"无底线猎奇"的典型产物,其本质是通过制造生理层面的不适感,将荒诞元素与萌感进行刻意嫁接,从而引发病毒式传播效应。这种"将痔疮具象化为兔尾巴"的表达方式,实质上是短剧为追求眼球效应而完全丧失底线的明证。其运作逻辑无异于以刻意恶心观众的方式,再强行营造可爱氛围,制造出观众一边咒骂"什么鬼"一边仍欲罢不能的观看悖论。第二集更将这种套路推向极致,出现"过生日需向女儿发射八十颗原子弹"的荒诞设定,完美诠释了"缺乏文化根基却刻意卖弄"的典型翻车场景,这种将严肃话题扭曲为猎奇素材的创作方式,已然沦为低质内容的代名词。
我们来剖析其荒诞之处:首要问题是对物理常识的践踏。若初中物理课未曾昏睡,便知单颗原子弹足以摧毁一座城市,八十颗的设定更是荒谬至极——一个国家的毁灭已近似于文明的终结。将人类灭绝作为甜宠剧情的背景板,这种逻辑混乱已超越了想象范畴,直指脑死亡的本质。其次,创作态度堪称敷衍至极。编剧试图展现"宠上天"的意境,却因储备不足,仅能将"原子弹"这样的极端词汇强行嫁接。当"毁灭世界"沦为甜宠标配时,当代编剧的创作思维与道德底线,仿佛早已在核爆中化为乌有。然而,这并非终点——继续深入剧情,你将遭遇更令人震惊的台词冲击:"'哥哥你真好看','噢,是吗,有多好看?'好看到连父亲见了都会激发奶意!"这句台词较之"原子弹宠女儿"更具荒诞色彩,为追求眼球效应,甚至敢于篡改最基本的人体构造常识。
为何此类低质内容仍能被广泛传播?究其根源,流量至上的逻辑推动内容生产,算法机制偏好具有强烈情感冲突和争议性的话题标签,越具冲击力越易获得推送。审丑文化在舆论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观众在批评与调侃中自发形成传播链,制作方通过"黑红"策略实现流量转化,对道德底线的漠视已成常态。当下的创作思维中,过度依赖低俗元素导致情感表达失衡,将低俗内容包装为笑点已成为一种畸形的创作模式。监管体系的滞后性被某些创作者视为突破口,以"亲情"为名植入低俗情节,利用监管反应时间差获取传播空间。编剧群体普遍缺乏对现实情感的深度挖掘,转而采用夸张暴力情节作为叙事手段,暴露了创作者的情感匮乏。值得注意的是,当观众在观看此类内容后未产生不适感,反而感到愉悦时,这种反常现象也符合平台生态的逻辑——在相关作品的评论区,每集均获得数百至上千条好评。更值得关注的是另一部作品《天降萌宝老祖孝子贤孙都跪下》,虽然减少了部分夸张雷点,但刻意强化地域歧视表达,前10集中"乡下/乡巴佬"等词汇出现17次,其中开场台词即为"这人脏死了,哪里来的乡下人?",形成鲜明的讽刺对比。
部分影视作品中存在的低级思维与逻辑混乱现象,已超越单纯的文化浅薄范畴。频繁使用"乡下人""乡巴佬"等标签化称呼的短视频内容,本质上是创作者缺乏责任感与道德底线的表现。通过刻意制造城乡对立议题获取流量红利,此类作品实则在利用社会矛盾牟取暴利。在算法推荐机制下,越是激化矛盾的内容越容易获得传播优势,创作者在这种利益驱动下,持续输出煽动性叙事,最终导致弱势群体陷入无端互撕的舆论漩涡。
难以构建深层次矛盾,转而依赖“城乡对立”这类廉价叙事手段,这种对编剧水平的质疑与道德拷问不言而喻。下图展示了短剧‘好望角’对剧中前10集‘城乡元素’出现频率的统计分析:
近期某部热门爽剧中频繁出现令人咋舌的法律硬伤,诸如"三审维持原判"、"江城最高人民法院"等设定,堪称荒诞不经。剧中将司法程序简化为"三审维持原判"的桥段,不仅与我国"二审终审制"的基本原则相悖,更暴露出编剧对法律体系的严重误解。更有甚者,将最高人民法院这一庄严司法机构戏谑为地摊货,这种把法律尊严踩在脚下的表现,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建议编剧在创作前先进行基础法律知识学习,否则这般随意曲解司法制度的行为,终将损害观众对法治的正确认知。
尽管医疗剧中的台词存在明显漏洞,最多只会让观众对医生产生误解,但司法题材的影视剧却更令人担忧。编剧连基本的“二审终审”制度都未能准确呈现,难道是刻意将剧情设定在清朝?这种粗制滥造的创作不仅暴露了对法律体系的无知,更反映出一种浅薄的态度:不愿深入研究真实司法流程,反而沉迷于“三分钟逆袭”的快餐式桥段。更有甚者,将“总裁操控最高法院”这种荒谬情节包装成卖点,用“钞能力万能”的叙事误导观众——仿佛在说“与其学习法律,不如积累财富寻找靠山”。至于《重生后,我选择不再原谅》这类毫无逻辑的剧作,简直是将法律程序异化为魔幻现实主义的糟粕,让观众在荒诞中迷失方向。
单看剧情细节就令人咋舌,消防员手持电钻直接开锯的场面堪称视觉冲击,火花四溅却毫无防护措施,连面罩都弃之不用;更离奇的是,上一集刚经历钢筋断裂的惊险,下一集女主便毫发无损地重返战场,继续上演与反派斗智斗勇的戏码,这种前后矛盾的设定仿佛在观众智商上反复摩擦,令人啼笑皆非。
喜欢降智短剧的观众群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类作品往往以极致的娱乐性吸引特定人群,其受众既包括被现实压力榨取的"牛马"阶级:如流水线工人、外卖员、社畜、年轻白领和全职妈妈等,他们习惯于通过无脑爽剧来逃避思考、缓解精神压力,逻辑严密的情节反而成为负担。同时也有算法操控下的"奶头乐"沉迷者:大中学生、小镇青年和银发族等群体,被平台精准推送机制裹挟,在30秒高频反转的剧情刺激中产生多巴胺依赖,形成类似电子尼古丁的新型成瘾。 更深层的市场需求则来自下沉市场的"情感代餐"群体:县城个体户、留守妇女和低学历人群等,他们往往在现实婚恋选择困境中,寻求"总裁爱上保洁小妹"等理想化剧情的慰藉。这种情感投射让观众在"逆袭打脸"的叙事中获得虚拟复仇的快感,如"王翠花被婆婆欺负半辈子,就爱看女主扇恶婆婆耳光"的典型心理状态。这些人群在清醒意识到"这剧智障吧"的同时,仍会不自觉地点击下一集,形成矛盾的观看行为。 值得关注的是,短剧市场正在经历结构性演变。从当前的发展态势看,其未来必然呈现分层化趋势:就像小吃摊与米其林餐厅共存于同一条街,不同观众群体对内容的期待存在显著差异。底层市场充斥着"地摊剧":通过廉价制作和夸张桥段迎合追求性价比的观众;中层市场则是"快餐剧":标准化制作满足下班后快速消遣的需要;而高端市场正在孕育"精品剧":以高质量内容和深度叙事吸引愿意为精神食粮付费的受众。这种分层不仅是内容形态的进化,更是观众审美需求的必然延伸。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